第二百六十五章 王老的帮助(2 / 2)
“我……我觉得是一种怜悯,更是一种责任。。”
王老挑了挑眉毛,“责任?你想要以辅国安民四字作为自己的责任?”
“也许吧……”李毅这句话说得有些模棱两可。
“那么看来你是找到了自己的路了。”看了李毅许久,王老的声音柔和下来,“子正,你过来。”
李毅缓缓地走到了王老的面前。
王老眯起的浑浊眼睛不下到池塘里,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。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,木材就会用不完。粮食和水产吃不完,木材用不完,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。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,这是王道的开端。“五亩大的住宅场地,种上桑树,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。鸡、猪、狗的畜养,不要耽误它们的繁殖时机,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。百亩大的田地,不要耽误它的耕作时节,数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。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,把尊敬父母、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,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。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、吃上肉食,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,做到了这些而不能统一天下称王的还从未有过。“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,不知道制止;道路上有饿死的人,不知道开仓赈济。百姓死了,就说:‘这不是我的过错,是因为年岁不好。’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,说‘杀死人的不是我,是兵器’有什么不同?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,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。”
这就是读书的一个好处,能够引经据典,为自己的文章增色不少。
而只要有寡人之于国也,一句就能阐述一个治国的理念,简单易懂,却发人心醒,可以说是古文的魅力。
当然,王老并不一味地教李毅科举应试的办法,在讲解的时候,可以的加入一些哲学的思考和学问智慧,一言一句都是有着前人对于智慧的总结,再由王老这种儒者讲解着说出来,更加浅显易懂,十分切中要害,引人深思,李毅听得都有些出神。
这个,才是古文的魅力,既能够增长学问,又能够给人以人生智慧,朝闻道而死,可以说是了无遗憾,估计就是这种感觉。
李毅态度很好,王老也是十分欣慰,但是在讲解之余,他还是会提到诸如读书人真正的气度,追求于功名,但不为功名所累,坚守仁义礼智信,不可轻率无礼,这些气节、品质。
李毅一面看书,一面就里面的意思,一步一句的琢磨,但是他的功底还是太浅,涉猎的学问太少,很多东西只要需要旁证侧引,他脑袋里的学问就不够用了,因为没有其中的概念。所以王老讲得三成李毅都不太能听懂,这还是王老知道他基础太差,专门用浅显的语言来说,不然他的情况还要更糟糕。
只要知道自己什么地方出错误就好,李毅也不着急,依然保持认真的态度。
他索性拿起笔来,拿起笔来蘸墨,在书中留白的地方将王老重要的讲解全都记下,读书时候记课堂讲义是一个很好的习惯,眼下即是听不懂,就果断记下来,留着课后再慢慢揣摩,只要自己的基础越来越好,很多东西再看,就会恍然大悟。